English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98-05-08 来源:光明日报 克川 我有话说

当代中国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一书,是作者张启华近年来研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成果。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本书着力研究了毛泽东自1956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至1966年上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思想和实践,也就是说,以毛泽东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最初探索为研究主题。读罢全书,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作者自觉地把毛泽东提出的具体理论及在其指导下的实践,置于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包括现实背景、理论渊源,使读者能在具体的历史氛围中体会毛泽东当时的深邃洞察。这对于正确评介毛泽东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和必须的。正如作者在谈到如何评价毛泽东的时候所言:“决不能忘记了特有的历史条件,更不能用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获得的新的眼光和新的认识成果来对历史加以评判。”正是因为遵循了历史研究中的这一重要原则,作者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阐述了毛泽东在十年探索中提出的各种思想和主要主张,着重肯定了毛泽东探索的成就。即使是失败的教训,也决不是对其妄自菲薄,而是尽力揭示其根源,使得本书对毛泽东的评价始终是在客观、全面和理解的基础上,避免了时下某些论者对毛泽东评价的简单化倾向。

第二,正因为作者注意了在分析、评述毛泽东的具体主张时不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注意揭示毛泽东提出具体思想、主张时的现实基础、理论渊源和逻辑脉络,使得本书很好地突出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加深了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对毛泽东方法论的揭示,论证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也就是说,作者揭示了邓小平与毛泽东在方法论方面的一致性与继承性,而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的做法。

第三,作者在研究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课题时,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形态这一前提,也就是说,紧紧围绕毛泽东在这三个方面的探索进行分析和评价反思,反对仅凭毛泽东的几句话,就对他的思想作出总体性的评价。例如,针对某些认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带有空想色彩的观点,作者通过对毛泽东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张和实践的全面阐述,以及对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本质的辨析,得出毛泽东坚持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应该说,这样的分析和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第四,我们知道,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上犯了一些错误,既然论及毛泽东在这方面的探索,就不能回避对他的错误的评价问题,包括毛泽东探索中的失误对今天有无价值的问题。在这方面,作者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总体上认为毛泽东探索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的同时,作者肯定毛泽东的探索中,成功和经验是主要的。作者认为,毛泽东作为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的人,只能在历史提供的一定条件下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使命,不可能超越历史。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的最终完成,需要他的后继者几代人的齐心合力、艰苦奋斗。虽然对于毛泽东的错误、对于他的错误所造成的损失,应当予以批评,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无疑也为他的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使之可以由此避免同样的错误,找到更好的道路。这一认识无疑既是辩证的又公正的。

《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一书还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对工作重心转移与建设速度探索,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及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社会发展阶级的认识,等等,颇为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